13224249974
TECHNICAL 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IVD试剂冻干制品开发服务

IVD试剂冻干制品开发服务

更新时间:2025-10-29点击次数:56

一、保护剂与赋形剂开发

1. 保护剂开发

保护剂是冻干过程中防止活性组分变性失活的关键成分,其选择和优化直接影响冻干制品的质量。IVD试剂冻干保护剂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:

  针对性筛选:根据试剂类型(如核酸、酶类、抗原抗体)选择合适的保护剂。

实验方法:采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,确定最佳保护剂种类和浓度。例如,通过活菌计数法评估保护效果,计算公式为:存活率(%)=(冻干后活菌数/冻干前活菌数)×100%

协同优化:复合保护剂比单一成分效果更优。鸡重组α-干扰素冻干保护剂最佳配方为甘露醇(3%)+PEG(3%),冻干粉剂在40℃条件下贮藏12个月,生物活性无变化

2. 赋形剂开发

赋形剂主要作用是支撑冻干制品的物理结构,使其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机械强度,便于转移和储存  

常用赋形剂:甘露醇、甘氨酸、乳糖、右旋糖苷等,其中甘露醇在核酸试剂中应用广泛,浓度通常在65%-68%(W/W)时可形成大小形态均一、吸湿性低的冻干微珠

筛选标准:需同时满足物理支撑(如冻干珠成型)和复溶效率要求,不影响复溶后的检测性能

协同开发:赋形剂与保护剂需协同优化。例如,重组猪抑制素蛋白冻干保护剂筛选中,可溶淀粉和β₂环糊精的保护效果较好,表现为外形饱满无坍缩、色泽细腻白亮、复溶后无沉淀、电泳检测发现蛋白条带无降解

二、冻干样品测试

冻干样品测试是评估冻干工艺效果的关键环节,主要包括以下方面:

1. 复溶效率测试

复溶效率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操作便利性,测试指标包括:

复溶时间:记录冻干样品溶解所需时间,如羟基酪醇纳米脂质体冻干粉要求在1分钟内复溶成均匀悬浮液且无不溶颗粒或团块

复溶均匀性:通过目视观察或仪器检测样品溶解后的均匀程度

再分散性:评估冻干制品在复溶后的分散状态,如纳米颗粒是否保持良好分散性

2. 活性保留率测试

活性保留率是评价冻干制品质量的核心指标,测试方法因试剂类型而异:

核酸试剂: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冻干前后核酸扩增效率,如CT值变化、荧光增益值等

酶类试剂:采用特定底物反应法测定冻干前后酶活性,如β-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采用DNS法

抗原抗体试剂: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冻干前后抗体效价、特异性等指标的变化

3. 形态稳定性测试

形态稳定性影响冻干制品的物理性质和储存稳定性:

冻干显微镜观察:实时监测冻干过程中样品结构变化,评估塌陷温度

扫描电镜(SEM)分析:观察冻干制品微观结构,如冻干珠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

机械强度测试:评估冻干制品的抗压强度和脆碎度,如冻干珠需通过抗压测试确保在分装过程中不易碎裂

三、冻干曲线开发与关键温度测试

1. 冻干曲线开发

冻干曲线是冻干过程的关键指导文件,包含预冻、一次干燥(升华干燥)和二次干燥(解析干燥)三个阶段的温度-时间关系  。

预冻阶段:需根据共晶点确定温度(通常低于共晶点5-10℃),并控制降温速率(速冻或慢冻)。例如,5-氮杂胞苷-D-甘露醇溶液共晶点为-6.54℃,预冻温度选定为-25℃

一次干燥(升华干燥):温度需低于共熔点(如-1.67℃),真空度控制在10-30 Pa,升温速率通常为2℃/min。如尿促性素一次升华温度为-12.5℃,维持70分钟

二次干燥(解析干燥):需缓慢升温至更高温度(如20-40℃),确保残留水分去除。例如,硼替佐米二次升华阶段温度分别于5℃、20℃和40℃维持300分钟、110分钟和220分钟

2. 关键温度测试

冻干关键温度测试是确定冻干曲线的基础,主要包括以下参数:

共晶点测试

DSC热分析法: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,如5-氮杂胞苷-D-甘露醇溶液的共晶点为-6.54℃

电阻法:当物料冷冻温度降至某一值,物料全部冻结,电阻突然增大,该温度即为共晶点

共熔点测试:通过DSC测定,当温度升至某一值时冰晶开始熔化,该温度即为共熔点

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:通过DSC测定,如GGT试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-18.75℃

塌陷温度测试

冻干显微镜法:实时观察冻干过程中样品结构变化,当干燥层温度上升到某一临界值时,固体基质的刚性不足以维持蜂窝状结构,空穴的固形物基质壁发生塌陷,该临界温度即为塌陷温度

介电分析法:通过介电性能的变化判定塌陷温度

四、生产放大方案设计

从小批量到大批量的生产放大是IVD试剂冻干制品开发服务的关键环节,需考虑以下因素:

1. 小批量生产(实验室级)

设备选择0.1㎡冻干面积的冻干机,适用于小规模研发和验证

工艺验证:通过压力升测试、板温均匀性验证等方法确认冻干终点

样品测试:重点测试冻干制品的活性保留率、复溶效率和形态稳定性

2. 中批量生产(中试级)

设备升级1㎡冻干面积的冻干机,适用于中等规模生产验证

工艺参数调整:根据放大效应调整冻干曲线,如注射用尿促性素的冻干工艺参数优化,将冻干周期由原来的22h缩短至18.5h

批次一致性验证:通过多批次测试确保产品质量稳定,如冻干珠的装量差异控制在±3%以内

3. 大批量生产(工业级)

设备选型5㎡冻干面积的工业级冻干机,需满足GMP合规要求,如冷阱温度≤-60℃,极限真空度≥15 Pa,板温均匀性良好

工艺优化:采用数学模型(如冻干机热转移系数模型)指导工艺参数调整,减少放大实验次数

质量控制: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,包括原液质量控制、灌装过程控制、冻干过程监控和成品检测等

五、IVD试剂冻干制品开发服务实施路径

1. 项目启动与需求分析

与客户深入沟通,明确冻干制品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

分析IVD试剂特性,确定保护剂和赋形剂开发方向

制定项目计划,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和交付物

2. 保护剂与赋形剂开发

根据IVD试剂类型(核酸、酶类、抗原抗体)设计保护剂筛选方案

采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保护剂种类和浓度

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复合保护剂配方,提高活性保留率

筛选合适的赋形剂,确保冻干制品良好的物理形态和机械强度

3. 冻干样品测试与关键温度测定

使用冻干显微镜(如LyoStat5)进行冻干前分析,确定塌陷温度、玻璃态转化温度等关键参数

通过DSC热分析仪测定共晶点、共熔点和玻璃化转变温度

制备冻干样品,进行活性保留率、复溶效率和形态稳定性测试

建立冻干制品的质量评价体系,制定质量标准

4. 冻干曲线开发与工艺优化

基于关键温度测试结果,设计初步冻干曲线

进行冻干实验,通过压力升测试、板温均匀性验证等方法确认冻干终点

优化冻干曲线,平衡冻干效率和产品质量

建立冻干过程监控体系,确保工艺参数稳定控制

5. 生产放大与规模转化

从小试(0.1㎡冻干面积)到中试(1㎡冻干面积)再到量产(5㎡冻干面积)的逐步放大

根据放大效应调整冻干曲线,确保不同批量产品质量一致

建立批次一致性验证方案,进行多批次测试

完成冻干制品的稳定性评估,包括实时稳定性、加速稳定性测试等

六、质量控制与合规性保障

1. 质量控制体系

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流程,包括原液质量控制、灌装过程控制、冻干过程监控和成品检测

制定关键质量属性(CQAs)清单,如活性保留率、复溶时间、水分含量等

建立关键工艺参数(CPPs)监控体系,如预冻温度、升华温度、真空度等

2. 合规性保障

确保冻干设备符合GMP要求,如内壁采用镜面抛光处理(粗糙度Ra≤0.8μm),配备在线CIP(原位清洗)和SIP(原位灭菌)功能

冻干过程参数需符合FDA 21 CFR Part 11数据合规要求,支持冻干过程参数实时监控、曲线存储与数据追溯

完成冻干制品的稳定性评估,包括实时稳定性(效期开始前、效期中、效期末)和加速稳定性测试

确保冻干制品符合目标市场法规要求,如欧盟IVDR、中国YY/T 1579-2017《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稳定性评价》等

七、冻干制品稳定性评估与加速试验

1. 稳定性评估

实时稳定性:在预期储存条件下,定期检测冻干制品的关键质量属性,如活性保留率、复溶时间、水分含量等

加速稳定性:在较高温度(如40℃)和湿度条件下,快速评估冻干制品的稳定性

开瓶稳定性:评估冻干制品开封后的稳定性,如复溶稳定性、多次冻融稳定性等

运输稳定性:模拟实际运输条件(如温度波动、湿度变化、震动等),评估冻干制品的运输稳定性

2.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关联性

通过加速试验快速筛选保护剂配方和冻干曲线,从中选出具有潜力的候选方案

采用稳定性方程预测冻干制品的储存周期,如某植物乳杆菌冻干样品的储存稳定性方程为:LgK=-8650/T+25.522

根据加速试验结果,设计长期稳定性试验方案,验证冻干制品的实际货架期






联系方式

(全国服务热线)

上海

969402398@qq.com

扫码加微信

Copyright © 2025暨茵(上海)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工信部备案号:沪ICP备2025139526号-1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录   sitemap.xml

微信

联系
联系
顶部